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播报 >
将民歌创作根植于生活沃土
来源: 中国文化报      时间:2023-07-07 09:54:33

将民歌创作根植于生活沃土

——关于电子乐与青海花儿的一些构想


(相关资料图)

电子乐自问世以来,仿佛开启了如同电影大片般的炫酷特效,单一的音色瞬间被演奏出无穷的变化,赋予了音乐无边的想象力。这一度让音乐爱好者欣喜若狂,他们沉浸在这个新奇的音乐殿堂里,创作出了无数美妙绝伦的电子乐作品。

国外一家音乐行业分析平台2022年7月发布的音乐节行业报告指出,电子音乐人在各大音乐节中的占比达到38.8%,居第一位,可见电子音乐文化席卷全球已是不争的事实。在中国,作为舶来品的电音近十年的发展也相当迅速。

中国的电子音乐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。80年代,国内的学院派作曲家也创作出不少优秀的电子音乐作品,其中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可能是“86版”《西游记》的主题曲《云宫迅音》。对于父辈而言,《荷东》系列舞曲音乐合辑可能是他们的电子音乐启蒙,并掀起了一阵舞曲潮流。我一开始并不是虔诚的爱音乐人士,有时还会特意将欧美的流行舞曲重新混音(Remix)。这反而使我息了自己的洋洋自得之意。正是因为电子音乐能够与不同音乐类型,甚至不同艺术门类相融合,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乐坛更多新鲜无界的可能性,也让我深深地迷上了电子乐,毅然决然地投身于电子音乐制作当中。在正式接触电子乐后,我有幸聆听到不同国家、不同民族的电子乐,它们既巧妙地结合了自身的音乐特性,又融入了当地的民族情感,使音乐的扩张力、想象力、冲击力都更加令人惊艳。

这样的作品就会让我联想到我所热爱着的家乡音乐瑰宝——青海花儿。甘肃的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死心塌地地迷恋花儿。“花儿”又叫“少年”,名字都极好听。从前人们叫它野曲子。青海花儿到底有多狂野,或许只有甘(肃)青(海)人自己知道。

青海是河湟文化的发源地,也正是这样一个多民族同生共存着的美丽土地,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,孕育出了独踞在高原的河湟文化,土族盘绣、民间曲艺、河湟皮影,还有极具音乐价值的民间艺术瑰宝——青海花儿。青海花儿是多民族民间文化的经典之作,由世世代代的民间艺术家口口相传,正因如此,多数作品并没有明确记录的词曲创作者。但作品的字里行间、曲调之中都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、对花儿音乐一辈子的追求。一段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,一幕幕田间耕作时的嬉戏场景,一首首刻骨铭心、荡气回肠的词曲,交汇成了多元瑰丽的文化景观,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民歌史上的一个奇迹。

花儿的曲调被称为“令”。青海花儿的曲调极为丰富,据调查,青海花儿的曲令多达200多个。在我的职业生涯中,曾经有幸为“花儿王子”马俊老师录音。当时仅仅是为花儿剧《花漫四季》挑选一首合适的曲令,马俊老师便要思忖良久,精挑细选。直到走进录音棚,马俊老师略带沙哑、饱含沧桑的声音,唱出那一首“花儿本是心上的话,不唱是由不得个家,钢刀拿来头割下,不死是就这个唱法!”,我再一次被花儿震撼到,在场的花儿歌手无不热泪盈眶,我终于体会到,花儿是花儿人的命啊,是他们一辈子的诉求。花儿人这辈子就是要唱花儿,早也唱,晚也唱,没有啥事能让他们停下来,就是刀架在脖子上,也要唱!

青海花儿并不只在青海,青海人走到哪里就把花儿播撒在哪里。多年前,我第一次听青海花儿就是通过电子琴自带节奏。十几年过去,青海花儿依然生长在电子琴伴奏的肥沃泥土里,还是那样野性、生命力旺盛。但大多数年轻花儿歌手在接触到电子音乐后,迫切地想融入这种具有很强感染力的音乐形式中,一味追求强烈动感的节奏表现力,滥用电子音色和节奏Loop,却忽略了词曲作者蕴藏在词曲中的准确情感,最终只能空洞地博得一些观众三三两两的掌声。那么,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就摆在了众多花儿音乐人面前:深埋在河湟土地里,却犹如金子般灿烂的花儿,我们如何能剥去那层包裹着的泥土,让她惊艳于百家争鸣的音乐舞台?

藏族音乐也有过相似的迷茫时期,这为花儿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。生活在三江源头青藏高原的人们,是集汉、藏、蒙、回、撒拉、土族等多民族勤劳、善良的人民所聚居的地方。这里是勇敢者的乐园、朝圣人的净地、音乐家的沃土。但曾经千篇一律的电子曲风,一度成为藏族歌曲的主流编曲风格。后经不断突破与创新,充分彰显藏族音乐的特性,一改传统电子乐的编曲方法,融合藏语特有的发音和藏族音乐的特性,在说唱领域凸显出了极大的优势。藏族音乐也随之登上这个时代的音乐舞台,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音乐符号。

万物都有他的根基,时代赋予我们不断创新、追求卓越的理念,老一辈的艺术家留给我们的是几代人早也唱、晚也唱、不死就这个唱法的宝贝疙瘩。“园子里种下的向日葵,它跟上太阳着转了;身子到家着心没回,三魂跟你着转了”,我此时的心啊,如同这质朴的歌词,要跟上花儿转了!

也许,声光电与当代艺术的碰撞,效果器与经典旋律的交响,又或是我们还在尝试中的跨界结合,才是花儿音乐在时代化过程中该有的姿态。在这样积极发展的大趋势下,相信“花儿”这座巨石终有被推上山顶的那天。

与其说花儿可以站得更高,我们更希望花儿人可以看得更远,让花儿可以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场景里,成为更多舞台上画龙点睛的一笔。(耿楚萱)

标签:

X 关闭